- 马宏;徐庆勇;杨庆;王丽亚;赵微;刘元章;
选取2011-2023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监测数据,通过时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方面,2011年到2015年再到202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含水层组地下水位均有所上升,表现为由降转升或由略微上升转变为明显上升;空间方面,平面上,各地下水系统由下游向中、上游总体上水位升幅逐渐变大,位于山前的地下水系统水位升幅最大;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水位由降幅逐渐增大转变为升幅逐渐增大。在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开采调控、水源涵养及节水措施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025年03期 v.20 292-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 陈凯;杨庆;徐庆勇;赵微;张旭航;
选取密怀顺交界区为研究区域,分别建立传统DRASTIC模型、无监督的K均值聚类和有监督的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系统开展多方法对比的含水层脆弱性评价研究。研究显示,研究区含水层脆弱性呈现高、较高和中脆弱性区域主导的空间格局。传统DRASTIC模型与K均值聚类法在高脆弱区分布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均指向中北部及河流沿岸地带,印证了水文地质条件对脆弱性分区的控制作用。XGBoost模型则识别出更广泛的高脆弱区分布,其机器学习特性有效捕捉到土壤类型、含水层介质结构、地下水位埋深等关键特征指标的非线性影响。方法学对比表明,DRASTIC模型凭借清晰的指标体系便于快速评估,K均值聚类通过数据自组织实现客观分区,而XGBoost在刻画复杂地质过程方面更具优势。
2025年03期 v.20 30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 张旭航;杨庆;赵微;陈凯;刘辛初;赵杰;
基于北京市朝阳区70个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数据,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朝阳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部分第一含水层为Cl·SO_4-Ca·Mg型,第三和第四含水层存在少量HCO_3-Na·Ca型水,显示阳离子从浅层到深层存在由Ca~(2+)向Na~+转化的趋势;2)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蒸发浓缩和大气降水影响较小,局部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3)研究区大部分区域表现为正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且随含水层深度增加而增强;4)地下水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土壤有机氮和粪便输入贡献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朝阳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310-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 吴芮欣;杜旋;王旭;尚子琦;王丽亚;孙颖;
文章回顾了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的发展过程,基于地下水位监测现状,分析并指出了当前监测网中潜水含水层在监测精度、城市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北京市地勘系统地下水监测网为例,提出构建潜水含水层监测专网,以填补区域监测空白,并重点突出对城市主要建设区和轨道交通线性工程的布设;提高潜水含水层自动化监测技术水平,打破当前浅层地下水监测网服务效能受限的局面;加强对地下水位动态长时序研究,以精准把握动态特征变化,及时识别监测需求和潜在风险,进而科学地完善和调整地下水监测体系。为未来地下水监测开展方向提供重要参考,为促进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的多维度协同管理提供支撑。
2025年03期 v.20 32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王奂玲;杨庆;董殿伟;赵微;江岳;陆海燕;肖寒;
基于2011—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这3种氯代烃的检出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4年,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在大多数年份的检出率分别在7.3%~14.4%、5.5%~10.3%和5.0%~10.6%范围内波动变化。平面上,三种氯代烃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东北部的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和平原区西部的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其水质均以I类为主;垂向上,随着深度增加检出率逐渐降低,但检出浓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复杂。污染源、水文地质条件和3种卤代烃本身特性等共同影响了其时空分布特征。
2025年03期 v.20 328-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